第(2/3)页 众臣忽然回神。 对啊,直接讨论大殿下的事不就得了? 何必要纠结是立嫡长,还是立贤? 大殿下他既站了嫡长名分,又是足够贤德的,不就成了? 其实现在根本就不用讨论“立嫡立长”和“立贤立德”哪个制度更合理,因为不管哪个合理,就新皇帝自身的情况而言,“立嫡立长”这条规矩显然是不能再用了。 而皇帝今天把这事拿到大朝会上来说,乃是大皇子殿下这颗萝卜已经在这儿了,需要众大臣为大皇子殿下造个合适的坑而已。 就算不用“嫡长子”这一条,李昭也是够格做太子的,这样不就说得通了? 就在众臣打定主意要开始拍李昭马匹的时候,二皇子李易忽然出声了。 “父皇!” 众人齐齐看向二殿下。 “父皇,儿臣有话说!” 皇帝哈哈一笑,抬了抬手,道:“易儿有什么想法?说罢。” 李易仰着头道:“虽说太祖爷爷定下的规矩乃是立嫡立长,但方才宋大人所言,儿臣以为不无道理。” “是么?那你觉得,你大哥不够贤明?”皇帝又笑咪咪地问起来。 李昭似笑非笑地看了一眼李易,看得李易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,也不知是紧张还是怎么的,一张白净的脸涨的通红,却依旧梗着脖子道:“没错!儿臣觉得大哥虽然于武功上有一番成就,文治如何,却还有待考察!” 廷中顿时又爆发出一阵嗡嗡的议论声。 皇帝默默等这阵议论之声渐止,看向李昭,问道:“昭儿可有话说?” 李昭出列恭敬地道:“儿臣以为宋大人和二弟说得都有道理。儿子是否堪为储君,的确有待考察,还请父皇给儿子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!” 李易不服输地跟上:“父皇,儿子也想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!” “哦,好,哈哈哈,有上进心是好事。”皇帝又看向老三老四,“你们,没想法?” 老三李昐眨巴了两下眼睛,略带犹豫地摇摇头道:“儿臣,只……想做个清闲王爷。” “混账!”皇帝立刻板下脸骂道,把殿中众人惊了一大跳。 这这这,陛下这是何意? 要故意挑起皇子们之间的争斗么? 皇帝道:“清闲?你凭什么清闲?国库花银子养你,是为了叫你混吃等死的?!” 嗯,“混吃等死”这个词还是从李昭嘴里学来的。 皇帝以为妙极。 三皇子李昐赶紧跪下,认错道:“父皇,儿臣错了!但儿臣的确无心大位!可若父皇有什么差事需要儿臣做,儿臣定当全力以赴,万死不辞!” 皇帝这才满意地嗯了一声,又看向老四李旻,道:“你今年也快二十了,你也准备当个混吃等死的?” “儿子愿意做事,替父皇分忧!”李旻单膝跪地大声道。 皇帝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:“好!朕的子孙,一个都不许蹲在家里吃白饭!享用着国库的供养,就要对得起这份银子!这样,几位皇子当什么差事,众位爱卿有什么主意、建议的,尽管拟折子上来。这事就这么定了。另外,除亲王、郡王外,朕准备再设县王、贝王二爵位。县王爵禄为郡王之一半,贝王爵禄再半。” 几个皇子一听,脸上的神色彻底有些挂不住了,特别是打算混日子的老五、老六。 皇爷爷已经够吝啬的了,亲王都没封几个。 没想到父皇更小气,连郡王都不给,还专门搞了个什么县王、贝王? 老爹怎么不干脆让他们去当个县令、村长得了! 那是什么玩意儿? 爵禄更是一半再半的,他们往后要如何过日子?! 无论皇子们是个什么想法,太子立嫡立长这一条算是彻底被肃王给置之不理了。 皇帝都不讨论那了,直接跟你讨论李昭是不是够贤德、够资格做太子了,你还有啥说的? 再看大皇子殿下呢,一副老僧入定的模样,似乎早已知晓这件事了。 人家父子大约早就商量好的,识时务的大臣们都闭嘴了。 只还有几个老不死的御史和礼部官员,不怕死地继续上书皇帝,劝说皇帝立嫡立长这一条不可废,否则日后恐要生乱。 皇帝呢,其实也不是没想过,废了“立嫡立长”的规矩会造成动乱。 但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说,就算有这条规矩,难道就不会动乱了? 一个德不配位的嫡长子就算坐上了太子的位置,也还是坐不稳的。 其余有能力的皇子难道就会因为这条规矩歇了争夺皇位的心思? “为了国家稳定着想”的理由,也实在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。 当然,李炟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要废除这条规矩,但至少在本朝,是不会强调这一条的。 至于其余皇子们,哪里还顾得上觊觎东宫之位? 都为自己的爵位和零花钱发愁呢! 九月十五,皇帝终于开始给皇子们封爵。 第一道圣旨便是给嫡次皇子李易的,封李易为宝郡王,暂不设封地,还给了李易一个辽东分巡道的差事,负责监督登州府和莱州府附近的几个卫所。 这个分巡道并没有直接节制军队的实权,但发现问题之后,可以直接向皇帝告状,亦给了他可以在京城和山东之间来去的自由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