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他的门人拿着这一点去吹嘘,臣也没什么可说的。” 嬴政同样点头:“不错。” 陈珂点了点头,继续说道:“而之后,儒家的那些弟子,便是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。” “他们花了大力气以及很多金钱,将他们老师的学说编撰美化,形成了一本书。” 陈珂看着嬴政道:“陛下应当知道这本书吧?” 嬴政微微颔首:“论语。” 陈珂抚掌大笑道:“不错,论语。” “这也成为了儒家最关键、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” “当论语成功编撰出来后,孔仲尼成为了孔子,孔门中的一些人,也是成为了「七十二才」。” 陈珂冷笑一声。 “臣相信,刚开始的时候,论语中,称呼孔仲尼为孔子,但绝对不会称呼「颜回」为颜子。” “颜回还没有到那个高度。” 嬴政此时心里已经是充满了好奇,被这个故事吸引了。 “那颜回是什么时候成为了颜子,又是为什么成为颜子呢?” 陈珂看着嬴政好奇的眼眸,轻声道:“这就是儒家的第三步。” “他们要让孔子称赞的人成为「贤才」。” 于是,这其中最得孔仲尼喜欢的颜回,甚至得了孔子亲口赞赏的颜回,就成了颜子。 陈珂看着嬴政道:“孔仲尼曾言「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」” “这一步,是让孔仲尼称赞的人成为「贤才。」” “儒家完成了。” “而孔仲尼称赞的人成为贤才后,那么孔仲尼的地位定然要比弟子更高。” “于是,孔仲尼便成了「圣贤」。” 陈珂幽幽的叹了口气说道:“而后,更加离谱的事情出现了。” “于颜回一样,较为出名的七十二位弟子,便成了「七十二贤」。” “这便是用一个人,带动了其余的人。” “陛下,您觉着这个方法可怕么?” 嬴政微微颔首,脸上带着感慨:“的确是可怕。” “而且,这还是百年前的事情了。” 陈珂点头:“不错,这还是百年前的事情了。” “在完成了这一系列逻辑自洽的完善后,儒家终于将自己的内部整理好了。” “虽然「七十二贤」、「圣贤」的称呼只在儒家内部承认,但他们有信心让天下人都承认这个事情。” “于是,他们便开始了这个计划中最漫长,也是最重要、最关键的一环。” “让天下人不得不、甚至争着抢着想要承认儒家的学说。” “他们知道,贵族们是不会喜欢儒家学说的。” “不是因为孔子言「仁」,更加不是因为孔子言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” 陈珂微微一笑:“陛下,您觉着当时的列国豪强们,为何不愿意采用孔子的学说?” 嬴政直接开口道:“因为「克己复礼」。” 他嘴角带着一抹冷笑,嬴政太了解那些国家的王了。 因为他曾经也是其中的一位。 “孔仲尼言「克己复礼」,复的是周礼。” “天下之人,谁愿意继续当周的臣子?” “所以,孔仲尼的学说,自然不会被列国重用。” 陈珂表示赞同:“不错。” “但那些弟子们没有办法,因为这是孔仲尼最重要的主张,他们没有那个本事去更改。” “所以他们便想到了自己老师最出名的事情,教徒。” “儒家弟子中,有将军、有国相、有豪商,他们在一起之后的力量十分巨大。” “他们开始四处散播儒家的学说,就像一只蚊子一样,疯狂的分裂。” “一个人收几十个弟子,这十个人中总有十几个成才的” “而这十几个人每个人都收几十个弟子,这几十个就变成了几百个。” “后来变成几千个,几万个。” “于是,哪怕这些后来的弟子不成才,天下之儒生变多,也成了一个定数。” “就像现在这样。” 陈珂看着嬴政,嬴政同样知道,接下来的话,就说到关键了。 “然后呢?” 陈珂轻笑一声:“然后?然后便是想办法让皇帝、亦或者王信任他们。” “陛下天子纵横,太过于惊艳了,应该打了儒家一个措手不及。” “他们没有想到天下竟然能够再次一统。” 陈珂摸了摸自己的下巴:“他们最开始的想法,应该是一个个的小国侵蚀,然后让天下诸国都采用儒家之法。” “而现在,他们则是需要陛下。” “但大秦的国策便是「法」、「秦律」。” “他们晚了一步。” “所以他们要想办法。” “此时的他们有两个选择,第一:让陛下或者下一个帝王废除秦律,重用儒家。” 第(2/3)页